大流量滤芯工作原理
大流量滤芯的核心工作原理是 “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的选择性截留”,通过特殊结构设计实现 “大流量 + 高纳污” 的双重效果,具体过程如下:
流体进入滤芯后,通过过滤介质(如 PP 折叠膜、PTFE 膜、玻璃纤维)的多孔结构,利用筛分效应截留大于介质孔径的颗粒杂质。
梯度式介质设计(外层孔径大、内层孔径小)让大颗粒先被外层截留,小颗粒被内层拦截,避免表层快速堵塞,延长有效过滤周期。
部分材质(如 PES、PTFE)通过吸附效应,辅助截留微小胶体、有机物或微生物,提升过滤精度。
采用折叠式结构:将平板过滤介质折叠成波纹状,大幅增加有效过滤面积(单支可达 10-20㎡),为流体提供更多流通通道。
大直径设计(常规滤芯直径≥150mm):减少流体流动阻力,降低单位面积通量负荷,实现单支 50-110m³/h 的大通量。
低流阻介质选型:选用高孔隙率(40%-85%)材质,降低流体通过时的粘性阻力,初始压差≤0.05MPa。
初始阶段:滤芯表面干净,流体顺利通过,压差稳定在初始值(≤0.02MPa),过滤效率达额定值。
截留阶段:杂质不断附着在介质表面及内部孔隙,流通通道逐渐变窄,压差缓慢上升,过滤效率保持稳定。
失效阶段:当压差升至报废阈值(0.2-0.3MPa),或孔隙被杂质完全堵塞,流量显著衰减,滤芯需更换。
大流量滤芯核心应用于 “大流量、高污染、需低维护” 的流体过滤场景,覆盖多个行业,具体领域及核心价值如下:
反渗透(RO)预处理:截留 5-10μm 颗粒,控制 SDI≤3,保护 RO 膜不堵塞、划伤,适配市政给水、纯水制备系统。
超滤 / MBR 系统前端:过滤河水、湖水等原水中的泥沙、藻类、絮体,减少膜组件反洗频率,延长膜寿命。
饮用水净化:选 1-5μm 卫生级材质(PP/PES),符合 NSF 42 标准,截留微生物和细小杂质,保障出水安全。
废水处理与回用:作为化工、印染、电镀废水的预处理,截留大量悬浮物和污染物,降低后端深度处理负荷。
大流量滤芯的核心优势是 “高通量、高纳污、低能耗、易维护”,完美适配大流量流体过滤场景,具体优势如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