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服务热线:0373-2628268

反渗透膜是如何工作的?

2025-09-06   来自:杨亚美

反渗透膜是如何工作的?

一、RO 膜的核心结构:决定 “选择性透过” 的基础

RO 膜并非普通的 “滤网”,而是具有非对称多孔结构的高分子薄膜(常见材质为聚酰胺、醋酸纤维素等),从外到内分为三层,各层功能明确:


  1. 表层(活性层):最关键的 “过滤层”,厚度仅 0.1-1 微米,布满孔径约0.1-1 纳米(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 1/10 万)的极细微孔。这些微孔的尺寸精准控制:仅允许水分子(直径约 0.28 纳米)自由通过,而大于微孔的溶质(如盐离子直径约 0.3-0.8 纳米、细菌直径约几百纳米)被完全阻挡。

  2. 过渡层:厚度约 10-50 微米,孔径稍大(约 10-50 纳米),作用是支撑表层,避免表层受压破损,同时引导水分子快速向底层扩散。

  3. 支撑层:厚度约 100-200 微米,为多孔海绵状结构(孔径约 1-10 微米),主要作用是增强膜的整体机械强度,承受反渗透过程中的高压(通常 0.4-1.5MPa,海水淡化需更高压)。

二、RO 膜的工作机制:“压力对抗渗透压 + 选择性透过”

RO 膜的分离能力,本质是 **“外部压力” 与 “溶液渗透压” 的对抗,结合膜对水分子的优先吸附 - 扩散作用 **,具体分两步:


  1. 压力驱动:打破自然渗透平衡
    当 RO 膜两侧分别接触 “原水(高浓度溶液,含杂质)” 和 “产水(低浓度溶液,纯净)” 时,自然状态下水分子会因渗透压向原水侧移动(即渗透现象)。此时,通过高压泵向原水侧施加大于原水渗透压的外部压力,强制水分子反向移动 —— 从原水侧(高浓度)穿过 RO 膜,进入产水侧(低浓度),而溶质被膜截留。
  2. 选择性透过:水分子优先通过的关键
    RO 膜的活性层(表层)对水分子具有 “优先吸附性”:膜材质的亲水基团(如羟基、酰胺基)会优先与水分子结合,形成一层 “水膜”。这层水膜会排斥原水中的溶质(如盐离子、有机物),同时允许水分子通过 “吸附→扩散→脱附” 的过程穿过膜:
    • 第一步(吸附):原水中的水分子被膜表层的亲水基团吸附;

    • 第二步(扩散):吸附的水分子在膜内部的微孔通道中,向产水侧扩散(因产水侧水分子浓度更低,存在浓度差驱动力);

    • 第三步(脱附):水分子到达膜的产水侧后,脱离膜的吸附,进入产水侧成为纯净水。

三、RO 膜的完整工作流程(以家用净水器为例)

  1. 原水预处理:原水(如自来水)先经过前置滤芯(PP 棉、活性炭),去除泥沙、铁锈、余氯等大颗粒杂质和有机物 —— 这一步是为了保护 RO 膜,避免其被大颗粒划伤或被有机物污染(延长膜寿命)。

  2. 高压加压:预处理后的原水进入高压泵,被加压至 0.4-0.8MPa(足以对抗原水渗透压),然后输送至 RO 膜组件。

  3. 膜分离过程:加压后的原水在 RO 膜的原水侧流动,水分子在压力驱动下穿过 RO 膜的活性层、过渡层和支撑层,进入产水侧,成为可直接饮用的纯净水;而原水中的盐离子(如钙、镁、钠)、重金属(如铅、汞)、细菌、病毒等溶质,被膜截留,留在原水侧。

  4. 分流排出:最终形成两股水流:

    • 产水(透过水):从 RO 膜的产水口流出,进入储水罐或直接供用户使用;

    • 浓水(截留水):含有高浓度杂质的原水,从 RO 膜的浓水口排出(部分系统会设计浓水回用,提升水利用率)。

关键补充:RO 膜的 “截留率” 与 “寿命影响因素”

  • 截留率:衡量 RO 膜性能的核心指标,指被膜截留的溶质占原水中溶质总量的比例,优质 RO 膜对盐离子的截留率可达 99% 以上,对细菌、病毒的截留率接近 100%。

  • 寿命影响因素:RO 膜的使用寿命通常为 2-3 年,主要受原水水质(硬度、污染物含量)、预处理效果(前置滤芯是否及时更换)、操作压力(过高易损伤膜)、清洗维护(是否定期反冲洗去除膜表面污垢)影响。


简言之,RO 膜的工作是 “结构(精密微孔 + 亲水层)+ 机制(压力对抗 + 选择性吸附扩散)” 共同作用的结果,最终实现 “水分子放行,杂质截留” 的分离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