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服务热线:0373-2628268
反渗透设备的膜清洗后(尤其是针对生物污染或可能残留微生物的情况),需进行针对性杀菌处理,以彻底清除膜表面及系统管路中的细菌、真菌等微生物,避免二次污染并维持膜性能。
1.1、杀灭清洗后残留的微生物(细菌、病毒、藻类等);
1.2、抑制微生物在膜表面及管路内的再生繁殖;
1.3、确保后续产水水质达标(如避免微生物污染导致的产水 TOC 升高、菌落总数超标)。
根据膜材质(复合膜、醋酸纤维素膜等)和系统需求,常用以下杀菌方式:
1、次氯酸钠(NaClO)杀菌(适用于复合膜,需严格控制浓度)
原理:次氯酸钠水解产生次氯酸(HClO),破坏微生物细胞膜,实现快速杀菌。
操作步骤:
1.1、药剂准备:
配置浓度为 0.1-0.5% 的次氯酸钠溶液(即 1-5g/L),用 NaOH 调节 pH 至 10-11(增强次氯酸根稳定性,减少对膜的氧化损伤)。
注意:复合膜耐受余氯上限通常为 0.1ppm(长期),短期杀菌浓度需控制在 500ppm 以内,且接触时间不超过 1 小时。
1.2、循环杀菌:
将杀菌溶液通过清洗泵打入膜系统,采用 “浓水端进、产水端回” 的循环方式(同清洗流程),流量为设计产水量的 30-50%。
循环 20-30 分钟,确保溶液充分接触膜表面及管路死角。
1.3、冲洗残留:
用纯水或产水正向冲洗系统,直至出水余氯检测为 0ppm(可用余氯测试盒检测),通常需冲洗 15-30 分钟,避免残留氯长期氧化膜元件。
2、过氧化氢(H₂O₂)杀菌(适用于对氯敏感的场景)
原理:过氧化氢释放活性氧,氧化微生物蛋白质,无残留毒性,对膜损伤较小。
操作步骤:
2.1、配置 0.5-1% 的过氧化氢溶液(浓度不宜过高,避免膜氧化),pH 控制在 7-8(中性条件下稳定性更佳)。
2.2、以循环方式通入膜系统,流量同次氯酸钠杀菌,循环 30-40 分钟。
3.3、用纯水冲洗至出水无过氧化氢残留(可通过氧化还原电位计检测,恢复至正常水质水平)。
3. 热杀菌(适用于耐高温膜,如部分工业级复合膜)
原理:通过高温(通常 80-90℃)破坏微生物细胞结构,适用于食品、医药等对化学药剂敏感的行业。
操作步骤:
3.1、用纯水将系统冲洗干净,确保无残留清洗剂。
3.2、通入预热至 80-85℃的纯水,以低流量(设计产水量的 20-30%)循环 30-60 分钟,期间保持温度稳定(避免骤升骤降导致膜元件变形)。
3.3、停止加热,继续用常温纯水冲洗至系统温度降至室温。
4. 非氧化性杀菌剂(如异噻唑啉酮,适用于长期抑菌)
原理:通过抑制微生物酶活性达到杀菌效果,无氧化腐蚀性,适合清洗后长期停机前的保护。
操作步骤:
4.1、配置 50-100ppm 的异噻唑啉酮溶液(浓度需参考药剂说明)。
4.2、将溶液充满膜系统及管路,关闭所有阀门,静态浸泡(停机期间每 1-2 周更换一次溶液)。
1、匹配膜材质:
醋酸纤维素(CA)膜忌用强氧化剂(如次氯酸钠),否则会导致膜降解;复合膜(如芳香族聚酰胺)对余氯敏感,需严格控制浓度和接触时间。
2、避免药剂残留:
杀菌后必须彻底冲洗,残留的次氯酸钠会氧化膜表面,残留的酸 / 碱会破坏膜结构,可通过检测出水 pH、余氯值确认冲洗效果。
3、控制温度和流量:
温度过高(超过膜耐受上限,通常 40-45℃)会加速膜老化;流量过大可能导致膜元件受压变形。
4、结合污染类型:
生物污染需优先用氧化性杀菌剂(如次氯酸钠);若同时存在有机物污染,可先碱洗再杀菌,提升效果。
5、安全操作:
操作人员需穿戴防腐手套、护目镜,避免杀菌剂接触皮肤或吸入;次氯酸钠与酸性清洗剂混合会产生有毒氯气,需严格分开使用。
杀菌完成后,恢复系统运行,检测产水的 菌落总数(应≤100CFU/mL,具体依行业标准)、TOC 值(无异常升高)及膜系统压力差(无明显波动),确认杀菌有效。